
”空间是会展场馆的核心资产,要想达到投入产出最优化,还是要从实现核心资产的价值最大化入手。”
在全球疫情渐趋常态化的新形势之下,国际经贸交往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的疫情防控趋于稳定,继消博会的成功举办后,中国的大国会展正吸引来自世界的目光。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录入纲要,成为社会各界及市场的热议。双循环格局的关键不是内外,而在于循环,在于通过国内、国际循环,物畅其流,货畅其通,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通畅,国家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不受制于人,发展有保障。会展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会展活动因疫情影响而停滞,不仅仅对会展从业者有影响,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会展行业的复苏可以说是国家经济恢复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造成重击的背景下,会展业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升级和重构,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会展活动组织方应从服务于参展商转向服务于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外贸行业发展。目前对于展会的发展形式,有学者分析认为,展会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就行业实际情况来看,线下展会依然是中国促进经贸发展、经贸流通,带动资金链产业链以及信息链唯一的一种有效方式。线下展会最大的优点在于人们在贸易过程中可以进行面对面交流,线下展会的核心载体在于展馆场所。如今,展会的作用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展览展示馆,到会议展览功能融合的会展中心,再到融入酒店、商业、剧院等越来越多综合业态的会展综合体,会展场馆逐渐趋于围绕“产业+生活”的多元平台发展,在规划阶段结合发展定位、业态分布等明确设计功能布局是重要任务。对此,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唐雪认为,会展场馆建设背后的逻辑就是要满足并激发客户的多元需求,在后期的运营中将多元化的空间价值最大化。展商营销的核心逻辑是“获客”,当传统的face-to-face营销途径在特定时期被阻隔,通过线上展会实现场景再造和价值重构是一定的辅助手段,如何更有效的帮助展商获客,实现现实场景下的参与感、体验感,则是线下展会的核心使命。因此,越来越多的场馆从建设初期或发展中植入诸如咖啡吧、共享办公、图书馆、休憩室、小会议室等功能空间,旨在为客户营造更为舒适、便捷的交流氛围。空间是会展场馆的核心资产,要想达到投入产出最优化还是要从实现核心资产价值最大化入手。现阶段无论是规划设计、需求导向还是流量激活等角度,关于会展空间运营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实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无限的价值,会展空间的多元化探索应值得深入挖掘。

编者按:
“场馆”作为会议展览的现实载体,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情景和场域,也是会展产业链条上唯一的固定资产。
会展场馆智慧化建设是建筑智能和运营管理智能的双结合,与智慧展会相比,智慧展馆不仅涵盖了场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还对接着主办方、参展商、观众、服务方等众多利益相关方,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话题。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掘无限的价值”?6月22日到24日于天津举办第十七届会展文化节,届时行业精英与专家将围绕“智慧场馆建设的新征途”等一系列专题进行对话,深入探讨展览与场馆建设等核心议题。欢迎各方嘉宾参与。